麦收时节丨为了一粒好种子-zl尊龙凯时集团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眼下,冀中平原的冬小麦进入最为关键的灌浆期。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杨海川开始了麦收前最忙碌的一段日子。作为一名育种专家,他和家乡的种粮大户们也在等待着当地强筋麦的丰收。中国之声特别策划《麦收时节》,本期推出:《为了一粒好种子》。
8点不到,杨海川已经带着科研团队的年轻人在藁城区农科所的试验田里忙活半天了。麦收前的这十来天,对杨海川来说,是收不住脚的忙。
杨海川:因为我们是搞育种研究的,所以我们要把好的苗头品种筛选出来,所以这个时间还是非常紧张的。
70亩的试验田里,小麦新品系就有二千二百多个,每个新品系抗寒、抗病的情况得记;麦秆有多高,长得壮不壮,得仔细观察半天才能给出结论。最终能有多少“脱颖而出”呢?杨海川笑着回答,最好的结果是前五名。
杨海川:这个现在就已经确定它要淘汰,那个后期还要观察。咱们这块试验田这么多(品种),到最后能保留住那么三五个表现不错的就行了。
让杨海川牵肠挂肚的,可不止试验田里这些麦子。杨海川离开试验田,又驱车半个小时赶到南营镇土山村的麦田里。一看专家们到了,早就等在地头的种植户们立刻围了上去。
麦收前这段日子,杨海川不是在麦地,就是在实验室。匆匆吃完午饭,杨海川又拉着同事钻进实验室,开始分析对比新品系小麦的粉质图,为接下来即将开始的育种工作做准备。
五组,四十个新品样,杨海川一个个仔细地看。
杨海川:一年从我们田里有二三十个能够超过现在生产上推广的这些对照品种,然后我们再经过层层的比如说品质分析,或者是说抗病性一些研究,对这二三十个品种再进行淘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一年能决定的。
麦收近在眼前,杨海川和他的同事们也在等待他们的丰收。
杨海川:要端牢中国的饭碗,碗里要装中国粮,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记者杨海灵 河北台记者李芳 石家庄台记者刘宇峰)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