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籽同心 共绘民族团结新愿景-zl尊龙凯时集团
国旗、长城、各族儿童手拉手……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红城小学校园内,十几名书画社团的孩子正一字排开,共绘一幅《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长卷。长卷不仅包括主题画作,还有孩子们的蒙汉书法作品,书法作品字形不同、内涵却一致:籽籽同心、石榴花开。
日前,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内蒙古兴安盟,深入学校、社区、草原等地,深切领略各族儿女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发展所绘就的壮美画卷。
红色课堂:将石榴籽情谊根植师生心间
在红城小学里,有一处精心布置的石榴园。园中一颗火红的大石榴雕塑下,摆放着师生们共同栽植的56盆石榴花。
“这是学校的景观基地,也是实景教学基地,寓意56个民族都是中华儿女,应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红城小学校长杨金辉告诉记者,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学校专门打造了石榴园实景教学课堂。3月讲雷锋、4月讲革命先烈、5月讲先锋楷模……结合教学需要,老师们会在不同时段带学生到这里学习。
有着92年历史的红城小学是一所民汉合校,也是一所红色教育特色校,在校生中90%以上是蒙古族学生,还有汉族、满族、达斡尔族等学生。
快乐阅读、红色研学、扎染刺绣……穿行校园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文化、课程、课堂和社团活动相融合的教学成果精彩纷呈,令记者目不暇接。
“多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擦亮每一个孩子的精神底色’为办学理念,依托‘红心课堂’‘红心社团’等多种渠道,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杨金辉说。
四年级四班的戴馨彤告诉记者:“作为56个民族中的一朵小花,我要与各民族小伙伴一起努力学习,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各族师生一家亲的氛围,也深深感染了家长。”红城小学语文教师李斯琴告诉记者,学校借助家长会、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走进校园感受“民族团结一家亲”氛围,普及国家惠生惠教政策,家校通力合作共育栋梁。
在兴安盟,孩子们的“红色教育”学在校内小课堂,亦行于社会大课堂。
在兴安北京社区“石榴籽”小课堂,孩子们在北京高校研支团老师指导下,通过游戏体会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与义务;走进纪念馆、博物馆,孩子们身穿“小小红色讲解员”马甲,在全情投入地讲解中追寻红色记忆;巍峨国门下,孩子们与边防官兵同上一节爱国主义教育课,在戍边故事中感悟爱国情怀……
在“石榴籽”们的努力与行动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团结新风尚在校园内外蔚然成风。
绿色北疆:同心戍边筑牢“有生命的界碑”
“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
6月25日上午,一场自治区乌兰牧骑月活动在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草原热闹举行,首首天籁之音、曲曲欢腾之舞博得围观群众喝彩连连。
草原所在的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位于大兴安岭南麓,西北与蒙古国接壤,是全国唯一一个至今仍从事草原畜牧业的少数民族边境乡。
穹庐之下,尽是翠微。
为守好祖国北疆这片绿色屏障,多年来,这片边陲草原上奔走着一支由党员、嘎查干部、牧民群众等各族人民组成的“守望草原巡防队”。他们辅助科右前旗边境管理大队民警开展边境巡逻、治安防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法律政策宣讲等群防群治工作,被誉为“流动的哨兵”“有生命的界碑”。
队伍里既有各民族共同参与,也有男女队员相互协作。“巡边工作很艰苦,但为人民服务让我倍感幸福。”今年58岁的蒙古族巡防队女队员孙玉花汉语不太流利,“为人民服务”几个字却说得格外标准。
牧民苏道和妻子白萨仁的苏道家庭牧场也开设在这片草原上。作为土生土长的牧民,“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边陲草原上,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2019年,夫妻俩自愿加入巡防队,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堪称边境“活地图”。2023年,夫妻俩又办起吃住游一体的牧家乐牧场,骑马、摔跤、挤牛奶、喂小羊……原生态牧区生活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让每一位来客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诗与远方”。
边搞旅游,边养牛羊,家里“一下子富起来了”。“去年一个夏天就赚了40多万元。”白萨仁喜滋滋地分享道,“从过去四五个东倒西歪的破包、两间石头房,到现在13个崭新宽敞的蒙古包,牧家乐旅游火了以后,我们更加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的惠民政策。”
为感党恩,夫妻俩在家门口立起国旗杆,还将自家牧场作为巡防队的“补给站”和训练基地,为巡防队员免费提供用于巡边的马匹和女主人亲手烹制的可口饭菜。“我们家就是永不撤防的哨所,我们一家人都是永不退役的哨兵,这是我们的使命与光荣。”白萨仁说。
长夏渐盛,幸福初盈。回望草原,牧民和来自祖国八方的游客仍沉浸在歌舞中,用熟悉的旋律唱颂美好心愿,共同迎接草原上的又一个旺季。
多彩家园:共同唱响同心筑梦的时代新曲
“春有花、夏避暑、秋观林、冬戏雪,阿尔山的四季都很美!”……6月26日上午,阿尔山市新城街道森旺社区退休党委主办的主题党日活动上,几位退休老党员正在社区活动室内为庆祝“七一”排练献礼节目诗朗诵。
走进森旺社区,崭新的回迁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来自阿尔山的微风为居民带来源源不断的清凉与惬意。
据阿尔山市新城街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林红介绍,森旺社区成立于2012年6月,共有400多户1000多棚改居民,是阿尔山市最大的棚改回迁安置区。如今,这里聚居着汉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等9个民族。“从‘忧居’到‘有居’‘优居’的转变,不仅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更拉近了各民族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谈起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森旺社区圣泉小区的回族居民张艳清喜不自禁。“过去我们住的是低矮的‘板夹泥’房,一家5口挤在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新居是80多平方米的2室1厅,“就我跟老伴两人住,宽敞多了”。随着马路畅通、飞机场建成,“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日子已成历史。“现在想上哪儿去就可以往哪儿飞。”张艳清幽默地说。
“为更好地服务棚改回迁居民,我们还在圣泉小区建设了森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林红介绍,党群服务中心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为各族群众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生活环境,让各族群众手牵手、心贴心,共绘幸福生活新画卷。
2020年,“民族团结进步号”森林小火车驿站落户森旺社区,依托阿尔山林业局畜牧场原有轨道建成。“这段火车道已有70多年历史,是阿尔山发展的缩影,也见证了各族群众携手并进的历程。”步入车厢,林红一一介绍,“组合音响、座钟、戏匣子……这些都是棚改过程中各族群众主动捐赠的老物件。居民们每次走进车厢总会感慨万千,感叹‘没有党的恩情,我们不会过上这么美好的生活’。”
如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融入社区每一个角落。
作为一名老党员,张艳清也从棚改的受益者变为美好生活的营造者、多彩家园的建设者。
前几年,张艳清将社区里的文艺爱好者们组织起来,成立了一支文艺队,她担任队长。“现在我们队有30多人,每逢重要节日都要出一台节目,有快板、合唱、舞蹈、三句半、诗朗诵等各种形式,大家开心地抒发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也通过这种形式,让生活越过越充实,越过越有盼头。”张艳清说。(记者周韵曦、蔡冷玥)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